就业指导内容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日期:2020-08-06 00:00:00  发布人:zsjyc  浏览量:1271

    作为大学毕业生, 职业选择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选择, 也是对自己未来事业发展方向及社会定位的选择。 就业观、 就业心理和职业定位等问题都会影响我们能否顺利就业。 对当前的我们来说, 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对于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 而我们的就业不仅牵涉我们自己的利益,还牵涉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坚定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材的意志和信念,对于大学生顺利地走进职业生活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 人才市场的开放, 大学生就业制度已逐步转变为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该政策落实了就业单位的就派遣到具体单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就派遣到生源所在地人事局, 外省的毕业生派往生源所在地省教育厅或省人事厅。择业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并持省教育厅签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 到用人单位办理报到就业手续。 如今, 这一进程已不可逆转,再加上全球经济衰退, 全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加大;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社会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国家、地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毕业生需求量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 毕业生需求量减少; 社会对毕业生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下岗再就业人员的竞争等因素, 使大学生的择业观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一部分毕业生能够正确地把握就业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 强化竞争意识, 主动投入到自主择业的行列。 然而,也有不少毕业生由于没有人生规划的意识及行动,处于迷茫甚至颓废的状态。加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毕业生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也使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的沉重。
    大学生的择业观误区
    择业观,是指择业者对择业问题的看法、 信念和态度, 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指导思想。目前虽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政策给毕业生带来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营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氛围。但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择业取向的功利化。 受市场经济利益观的影响, 毕业生择业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 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 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其择业取向不是“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部分大学生在择业上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只求工作单位薪资福利,重功利性日益突出。这些大学生思想上较为懒惰,责任心不强,在择业过程中常表现出自负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过分看重眼前利益,结果是挑来挑去,错过许多良机。滞后的择业观。 就业制度改革在稳步中进行, 大多数学生具有主动择业的意识, 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于就业制度。 其明显滞后的就业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留恋过去的“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不敢面对人才的竞争;二是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这种跟不上时代的就业观念,会让大学生错过获得工作的机会。择业价值期待的理想化。 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大众教育, 但“精英意识”却还存在于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如今的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安定, 在学校和家长的呵护下,在生活上已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他们很少从实际出发, 造成了自身期望和社会需求的差异。 “精英意识” 使 得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 自谋职业和积极创业的观念,缺乏对自己对社会的正确定位,缺乏主动性。就业偏执。 现实的就业市场并没有办法满足每一个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期望,但是许多大学生还是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标准来择业, 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自己的择业观。 就业偏执主要表现在不顾社会的需要, 无视专业的伸缩性与适应性, 过分追求专业对口, 只要与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去问津, 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 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就业机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如何培养正确的择业观, 摆正位置, 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投身社会大潮,是每个毕业生必学的课题。正确的功利观。 正确的功利观表现为要有为国家振兴、 民族强盛而无私奉献的思想。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应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择业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服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把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结合起来。适应社会,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随着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已经走向市场, 毕业生自主择业,通过供需见面会、 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国家不包分配,学校协助推荐,以往毕业生就业包分配,包当干部的政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掌握国家就业政策, 认清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 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不要依赖学校、父母、亲戚、朋友,要主动走进人才市场,要制订自己的求职方案,努力想办法,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树立自信心,自主确定自己的就业定位,努力寻找自己的就业之路。敢于竞争、 抓住机遇。大学生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同“铁饭碗” 的传统思想告别。大学生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 当发现就业机会时就主动出击,不要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在这个新时代, 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关键在于鼓励一种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正确认识自己, 评价自己,增强竞争就业的意识。 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的考虑是“我想从事什么职业” 、“我愿意干什么工作” ,而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的审视一下自己, 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误区。 毕业生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给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自我评价应当适当, 既不能太高, 也不能过低。过高的评价往往使自己脱离现实,意识不到自己的条件限制,甚至自傲狂妄,由自信走向自误。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忽视自己的长处,缺乏自信,过于自卑。只有全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再创业的长远的职业发展观。 就大学生本身来说, 就业时应谦虚学习,并认清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 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 改变过去那种择业就是 “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 大学生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 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即在毕业前或毕业后尽快落实就业单位,不要过分挑剔,不要过份强调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 先落实一个单位再说。在工作过程中,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观察看是否有更合适的工作单位, 有机会继续到人才市场寻找更好的单位, 如果没有更好、 更合适的单位, 就在原单位好好干, 有合适的单位, 就赶紧更换单位, 并努力工作。待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自己创业。树立“通用人才”的就业观。如今,企业用人观念在改变,不再是硬性要求专业对口,在很多职位上, 招聘单位需要员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专业只要是相关便能接受。另外,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实现就业, 以稳定来求自身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还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都应树立多元化 “通用人才”的就业观。
    毕业生应做的择业准备
    择业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 是从未经历过的事情。 面对各种各样的用人单位, 面对陌生的面孔, 在就业市场中与众多的竞争对手激烈角逐, 谁能够未雨绸缪, 提前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谁就会更有的机会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知识与能力的准备。 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择业前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是指对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梳理和整合。 通过对专业知识、基本素质、 方法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的强化复习和演练,将它们充分激活,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 此外, 还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跨行业就业。 知识的准备, 要特别注意面试、 试讲和将来工作中可能最为广泛运用的相关专业、科学与人文、 社会交际等。 能力的准备方面,要善于挖掘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有意锻炼自己的问题分析和决策能力, 强调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真诚塑造自己信守承诺、富有责任感的人格魅力。了解自己。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对于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讲, 做到“知己” 比“知彼”更为容易,而且也更为重要。其实质也就是自我定位的问题。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也一样, 各有各的优势和缺陷。 能不能给自己定好位, 关键在于对自己的性格、 能力、特长、兴趣、爱好以及不足和缺陷是否有清醒的认识, 是否真正明白自己更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将来有可能在那些方面获得事业的成功。 只有对自己有了理性的、 客观的分析, 结合就业形势做好了自我定位, 才能确定一个合适的择业目标, 并能够在激烈的应聘竞争, 扬长避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最终取得成功。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 当今用人单位选人,首先注重的是品德和诚信,干工作,做事情, 优良的品行和信守承诺始终是第一位的。第二是能力, 把你放到一个岗位上,必须能够胜任工作, 当然能够保持突出的竞争力, 并很快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那更是用人单位所求之不得的。 第三是团队精神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要有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 不搞个人主义、风头主义,要善于与同事,特别是领导协调合作。第四是自觉性,干工作要积极主动,认真自觉。

核发: 点击数:1271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